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贸易动态  > 正文

【环球时快讯】挖掘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原因,让“困境孩子”被看见——一位教育“老兵”的焦虑和行动

日期:2023-05-10 14:15:34 来源:中国教育报

近日,记者走进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育才中学采访,刚到校长办公室外,便看到门口放着一套学生书桌,椅子端正地收在一旁,桌上放了一个小本子。这张书桌是校长用来放东西还是有人会坐在这里?

“这是我‘编外助理’的座位,他今天请病假了。”任劲松看出了记者的疑惑,解释起来。原来,这位“编外助理”其实是该校一名学生,因为特别的原因,他每天就在校长办公室外学习,任劲松给他安排了一个校长助理的“职位”。

任劲松今年56岁,从教已经36年,在育才中学当校长16年。多年的教育深耕,任劲松收获了很多荣誉,叙州区育才中学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学校。可就是这样一位教育“老兵”,却没有感到越来越轻松,相反,更多的焦虑和忧心向他袭来,很多问题时常萦绕在他的脑海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编外助理”为何不愿进教室?

去年刚开学不久,老师们就反映:学生小南不愿意进教室。

这引起了任劲松的注意,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跟小南聊天,当被问起为何不愿意进教室时,小南说:“我在教室里面就想哭,我受不了这种氛围。”

任劲松的心被猛击了一下,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袋里打转。很快,他找家长了解情况得知:二年级时,小南回家哭着告诉父母“我不想去学校了,我不想进教室”。起初,家长没引起重视,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,家长无奈给小南转学,但状况依旧没有改变。因此,小南小学大多数时候就在进不进教室的问题上纠结,或者就待在图书室、花园、食堂等地方。

“为什么没有人去了解他不想进教室的原因,去真正解决这个问题?”在全面了解了小南身心和智力发展情况后,任劲松觉得很痛心。

逐渐和小南熟悉起来后,任劲松试着和他商量:“要不,你来我办公室坐,我空闲的时候就辅导你的学习?”过了几天,他得到了小南的回复:我就坐在你办公室外面,按照学校作息上下课。就这样,任劲松办公室外多了一套学生桌椅,他也有了一名“编外助理”。

打开放在书桌上的小本子,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录:周一下午3点,赵老师来找校长,送上周五的文件。再往后翻,还有小南写给任劲松的请假条。

为了培养小南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,任劲松给他安排了一些“任务”:校长不在时,有人来找,小南需要做好记录;课间要适当运动、休息;上学时间离开需要请假;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,可以找校长或者旁边办公室的老师……同样的,任劲松离开办公室会给小南“报告”、外出离校也会告诉小南,并安排其他老师“陪”他。

“先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,或许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。”任劲松最近在尝试着让小南走进教室:比如,他去教室上课,请小南帮助拿一些教具;邀请小南去自己上课的教室旁听……他希望,这种慢慢的试探和观察有一天能帮他打开心结。

家访看到的问题如何解决?

今年,任劲松启动了“育才教师进万家”活动。春季学期开学至今,学校90%的教师参与家访,先后走进了259名学生的家中。

区别于传统的简单家访,任劲松设计了一个线上家访登记表,除了基础信息,还要求教师填写与家长的交流内容、家访的照片、需要说明的情况和对本次家访的反思。

“走进学生的家庭,你才能看到学生面临的全部情况。”家访中,任劲松遇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:家访前与家长已经沟通好,但当他到学生家里时,却发现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家。和学生交流得知,这样的情况是常态——父母要么忙着生意,要么忙着打麻将,许多时候都是她一人在家。没有家长在的家访,也就匆匆结束。

另一个案例,也让任劲松很受触动。

任劲松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,学生小莉和妈妈一起坐在床边,身后是一堆凌乱的衣物。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纸盒、快递盒,任劲松挪出一角好放记录本。这是一个来当地做生意的家庭,一家三口住在不大的出租房内。任劲松特别理解生活带给小莉父母的压力,但也很担忧一些生活习惯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。

陆续收到教师们家访的反馈,任劲松有忧有喜。忧虑的是,每个孩子背后面临的种种家庭状况不同,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,或多或少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。而喜的是,教师们终于看到了一个“完整的孩子”,学生在学校的一些表现,想找到问题的源头,家庭是突破口。走近了,了解了,才不至于先入为主,才能真正个性化地解决孩子们的问题。

如何帮助这些“困境孩子”?

从教以来,任劲松一直深耕在教学一线。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,一直承担着数学教学任务。2019年,他还当起学校“起点班”的班主任。“起点班”的学生很特别,几乎全由“后进生”组成,科任教师里有学校党总支书记、办公室主任、市级骨干教师,堪称豪华;课程也与众不同,由学校在同级班级基础上重新架构。

为何要办“起点班”?任劲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,不少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更谈不上获得成长的快乐:他们或因学习差而抬不起头,或因身心发展不健全而得不到更多的理解,家长也因孩子表现不佳而苦恼……不少孩子因从小成绩较差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、历经多次挫折而慢慢失去了应有的自信。

“我更希望称他们为‘困境孩子’,他们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暂时处于困境中。”在反复的讨论、追问中,任劲松和他的团队组建“起点班”,坚决做好教育兜底工作。“起点班”的课程也比较特别:音乐课由每周一节改为两节,体育课由每周3节改为每天一节,信息技术课每周两节,每周增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……还有不少兴趣课,目的都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爱好。

3年多过去,“起点班”的孩子们令人惊喜:有学生获得宜宾市“新时代好少年”称号,有学生获得四川省青少年沙滩排球锦标赛男子乙组银牌,31名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,3名学生以艺体特长生身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,1名学生进入省一级示范高中学习。

“这些孩子都应该被‘看见’。”第一届“起点班”的尝试,让任劲松有了一些信心,新一届特殊的班级改名为“启航班”,他同样担任班主任。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,给这些孩子特别的爱和尊重。

(文中学生均为化名)

■记者手记

看见,是改变的开始

本报记者 倪秀 通讯员 陈朝和

采访中,任劲松总有讲不完的学生故事,特别是关于“困境孩子”的。

有不想进教室的学生、有面临复杂家庭情况的学生、也有在心理疾病里挣扎的学生……每个故事都让人揪心不已,又让人看到教育需要直面的真实。

在大多数采访中,采访对象更多的是和记者分享优秀的案例和闪闪发光的故事。但这样的“困境孩子”,难道只在叙州区育才中学才有?答案是否定的。只是在这里,他们被更多地“看见”。

叙州区育才中学是一所城区初中,也是当地的品牌名校。学校非常强调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禁毒教育。学生初一入学和初三毕业,都要去学校的法治教育、禁毒教育馆接受教育。在任劲松看来,这是对学生最底线的保护:让他们知道有哪些法律可以保护他们,同时了解不能触碰的法律红线。

在采访中,任劲松总提到一句话:“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。”每一天,教育者需要看到孩子不同的变化、不同的问题。但更重要的是,每一天都是我们去帮助孩子的新机会。

看见,本来就是改变的开始。在教育中,看见并去改变,这是为人师的应有之举。

标签:

推荐